项目合作热线:

021-51097180

动态 > 精鹰智库:商业空间设计的现状与趋势及潜力

精鹰智库:商业空间设计的现状与趋势及潜力

逛街、购物一直被视为是非「正务」,也一直被认为是微不足道的小事。然而,随着经济与生活环境水准之提升,加以休闲时间之增加,尤其受欧美先进国家周休二日之影响,我国亦将真正实施周休二日制;届时,逛街、购物,从事初级产业以外之商业活动,已逐渐被视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缺之必要“活动”与动态元素。它可以是一种人文活动,也可以是商业活动,更可以被视为是一种艺术,或环境认知与教育之多向度活动。为此,如何在现有体制下提供一个合理、人性且有效率之卖场商业环境已是文明生活的一环了。

  然而国外之商业行为发展也着实深切影响了卖场商业空间之发展与建设,大型购物中心(Shopping Mall),行人徒步购物街(Pedestrian Mall)以及各种大型量贩中心或如雨后春笋般成长的工商综合区或大型目的型渡假中心;逐一成为必须面对或熟悉之一种生活模式或空间型态,而我们应朝那一个方向发展呢?

  

现象与趋势

  ()人性化V.S.科技化

  西门的行人徒步街在十年前推动时仍需仰赖很多权力执法部门之强力介入,而在社区意识抬头,社区总体营造成为社会发展之正常过程后,各地的行人徒步街已有蔚然成风,究其原因,与民族认知及生活水平价值观之提升有密切关系。是故,老街新生,如鹿港、大溪、三峡与莺歌等之主张强调地方化与人性化之商店街已在科技化之发展中逆向找到其复生之泉源。

科技化是另一类型之商业空间发展模式,如量贩超市、超级连锁卖场、百货公司,它主张以计算机效率管理来取代一对一之传统服务模式,如百货公司中的糖果专卖店(Sweet Cottage)与三峡老街店杂货店中之五彩糖球(金怡糖),似乎是两种截然不同之风味与购物商业体验。

  (二)自然化V.S.主题化

80年代几乎可说是台湾商业空间与经营模式之革命转型里程碑。混合使用,因地制宜或创造多样性之综合创意商场(如诚品书店、何嘉仁书店)又与主题商店形成鲜明对比-例如麦当劳、Hard Rock Cafe、热带雨林…等。而天母地区各种主题餐厅、个性商店一一反映出商业空间之发展,着实必须呼应当地市民之生活型态乃至生活价值观与生活理念。

  (三)个性化V.S.大众化

台北永康街之艺术性个性化主题商圈已不只是一种地标,也成为一种生活语汇,货品之多寡与否是不重要,购物行为与商业模式不只是金钱之交易,它却更深一层代表着人际关系追求时尚之代言者或是社会之一面镜子,当然其活力也在此。渔夫家饭、长春藤生活系列、商店、书店、艺品、创作坊乃至民艺品无一不代表着地区之自明性,宛如旧金山区之艺术家街坊。而另一方面,大众化餐饮、家具「营区」亦同时鲜地阐明另类消费者之需求。

  (四)艺术化V.S.生活化

受到经济成长之鼓舞,艺廊、画廊或创作坊已成为中产知识分子的另一种生活消费镜子,而生活化之花市、玉市或路旁之水果摊、盆栽绿道亦一一反映出传统生活型态与消费空间之互动性,在生活扎根方面,假日农场、节庆市场乃至黄昏市集更一一代表着市民生活欢乐。情感之宣泄,而两者间之共存更说明了生活多样化之趋势与发展自主性。

  (五)国际化V.S.风土化


  天母西路的商店街阐明了国际化不只是卖舶来品而已,它代表着风土文化与国际社区之融合,语言与文字之无障碍(它包括了口语沟通与识别之国际化)当然还有是一种能兼容国际礼仪,习俗或价值观、制度之可行性。相对地,在风土与本土化方面,虽然原住民文化,离岛休闲渡假村之开发业已呈现新曙光,惟吾人仍无法将风土之美或地方之特色不着痕迹地扎根在土地发展之特性中,例如兰屿与绿岛、金门、澎湖等离岛之商业模式与空间环境仍停留在初级观光产业之层次,如何与文化、休闲或生态之旅或文化艺术之旅整合成长是今后发展之重点。

  地方产业与商业空间之结合仅表面性地浮现在莺歌陶瓷街、竹玻璃展或水里蛇窑中,但若论艺术村、艺术镇等之发展,仍有宽广之成长空间亟待开发。

印尼巴里岛的风土美质举世闻名而其成功之精髓不在现代化而在将文化与地域语汇融入各项商业建设实质空间中。

  

潜力与机制

  亚热带气候之商业卖场环境绝对有其商业发展空间之特色与魅力,如何找寻自我潜力开拓可行机制并使之能成真则应是策略规划者之首要任务:

  ()城乡风貌之再造


  城乡风貌之再造不应再只是作样板式之牌示、店面或一窝蜂式之产品贩卖,它应是独特性、稀有性,例如嘉义梅山之赏梅,而梅山小镇之风土景观应融入其食衣住行育乐。

  阿里山车站前之商店街不仅有历史、文化之根基,更有自然景观气象万千之珍稀性。为此,如何让店街有原味,街区步道铺面能与当地景物融合,必须再自其「原风景」中找寻线索与答案。

  北小镇之客家街景,也是人文、历史与风土民性之融合体,如何让使用者、消费者有时空融合真实历境之震撼与感受,需要有软硬件之整合。

  集车站之铁道风光加上林产、物产与自然景观之吸引力造就了独一无二之风土乡情魅力,小茶坊、地方小吃,加上自行车绿道之串连,它是可以吸引国际级之观光客或消费者。

  溪畔山城之水果原乡加上客家文化与山水之美,如能配合旧火车站更新与水岸休闲空间之规划,必能创造更有活力的小镇新商业经济发展利基。

天母是台湾具有西方特色之国际村,在空间尺度与夜间景观之创出上展现了与传统夜市不同之精致风貌。

  (二)时空风土之烙印

  九份小镇、台金矿区、台东成功渔港或屏东旧好茶部落乃至台北东区之PUB,其实这些商业空间之环境虽有其个别特色,然而在台湾,最大之区别在于其如何掌握时间之无界与空间之延展,亦即夜间卖场景观之创造几乎可一年四季无休。新加坡河畔之商业街展现了老街坊与新商业大楼特区之对比,却也是迷人之处,空间尺度之对比,时空之转换以及活动之参与,无一不烙上深深的人文气息与文化传承。比起台北东区的PUB、香港的兰桂坊,或纽约的SOHO,林森北路的六条通,似乎有一种迷人之特质串连着,亦即它们的多样化与人文艺术乃至民族风情之融合。

如果基隆的田河畔、高雄的爱河、台南的运河畔乃至各个都市中之溪流水岸也都能串起以人与大自然串连交会的界面,则都市生命将无限延展,而商业生命力也将可突破「商店店面」之有形。

  (三)具象空间之延展


  加拿大多伦多比纽约之纬度略低,惟冬季在纽约户外逛街会受刺骨寒风侵袭,有不得不之苦处,然而多伦多都市结合地铁创造了如织之人行地下连通网络,它已超过所谓地下街之格局,俨然是地下城之温馨与亲切、人性写照。

  公共空间之串连,地铁出入口广场之多角化功能设计以及地面公园、商城、百货公司乃至公共建筑之衔接,让冬季冷冰之寒冬有了温暖而体贴之人性社交空间

  反之,台北或台湾都市可能并不适合直接模仿创造一样的地下街,但是,我们却有极大之机会一直被忽略了,那就是空中走廊与空中都市之建构。

  香港是亚洲最能反映出与气候、人性与都市张力最有效率之都市,二次楼板、人工地盘与空中走廊之串连,提供了适意、美质且人性之商业空间环境规划。

  (四)与环境友善之设计

  商业空间环境之规划设计除了在空间与动线管理串连上应考量效率外,在信息与服务方面尤应兼顾大众化之需求。此外,如何将效率落实到实质营运与经济可行性面,尤应顺应世界潮流,依循永续城乡建设与绿建筑之规范,省能、减料、减废以及创造环境适意(Amenity)之新观念。换言之,亦即应落实与环境友善之设计观念。

  商业空间是一种Space,是一种Environment,它不只是平面的,它是可融合三度空间与时间,甚至人性五感之知觉体验。为此,重新思考从事商业活动之环境心理,以及动态体验,或时空人际互动,均是21世纪开创崭新商业环境空间之契机。

未来城市也可以想象成为一海中岛或太空城,甚而是地下城,而惟有一种元素是不会被抹灭的,那就是商业空间之「社会」角色,自渔港的水岸码头拍卖区到果菜市场到苏富比之拍卖市场,其真正精髓即在人与人之交流、以及物与物之交流。为此,社会之互动角色必须严守,而提供互动交流之机制更需掌控。

 

结语

  清明上河图中在石桥上缤纷热闹之络绎人潮,反映了时代社会之缩影,同样地,商业空间环境之创造也应都有这样的一个愿景——追求自主、自在且自由的活动机制,也追求适意、艺术且人性的活动空间。

  上至国际化下至本土化,广至大商圈,窄至社区小铺,吾人以为融入文化、艺术与信息科技可以缩短文化之差距,也可以驱除语言之隔阂,而扎根的风土文化之融合更是塑造城

乡魅力不可或缺之精髓,也是无可取代之媒介。